开国大典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7-10-09 11:19:59  点击:6460  属于:史海钩沉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 朗博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

全文2780字,读完大约5分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

开国大典做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事件,永远铭记史册。

但开国大典背后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不应该被忘记。

国旗的选择

五星红旗被选为国旗过程中还有段有趣的小插曲。

当时,中央面向全国征集设计,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反响热烈,收到方案成千上万,然后交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

在众多的设计中,国家领导人和评审小组专家及其代表大部分人倾向于“星河旗”图案。

大家为什么喜欢星河旗,因为它寓言简明而深刻:五角星带表着党的领导,黄色的线条代表着黄河,华夏文明的起源。

本来已经定了下来,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9月23日,“和平将军”张治中说,国家还没有全部解放,国民党居于南方,而黄杠把国旗一分为二,这就显得比较敏感了。

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代表的认可,星河国旗方案就被否定了,此时离开国大典仅剩7天了。

于是周恩来总理选了第2个备用设计,这就是“红地五星旗”图案。

它的设计者是当时年仅32岁的曾连松。不过,他的设计与现在五星红旗略有不同,在大星里面有一个“镰刀斧头”标志。

心细的周总理看了不太满意,因为它和苏联的国旗太像了。

《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提出建议:把“镰刀斧头”去掉。

最后,在9月27日,政协会议通过这个方案,并把国旗的名称正式确定为“五星红旗”,此时离开国大典仅有3天了。

缝制国旗的难题

国旗的方案出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国旗缝纫重任就交给了会场美术女工赵文瑞。

她接到任务以后,立即跑到前门外最大的绸布店瑞蚨祥,买来红绸黄缎,按照国旗制作尺寸要求,趴在地上缝制起来……

整整40个小时,赵文瑞不吃不睡,由于过度劳累,针尖经常刺破了手指,鲜血滴在旗面上.....

终于,在1949年9月30日下午1点,在全国政协一届会议闭幕式上,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满台红光,四壁生辉,掌声经久不息。

制作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面国旗的任务交给了北平国营永茂实业公司职工共产党员宋树信。

9月29日上午宋树信接到任务。他心情激动,知道责任重大,立刻开始行动,但困难出现了,当时中国物质匮乏,买不全材料。

他买到红绸,可买不到好黄绸缎,他骑着自行车整整一天,跑遍北京所有的布店,均没收获。

到了夜晚,宋树信和同事们心急如焚,商量对策无果。

这一夜,谁都没睡,如坐针毡.......

第二天,他又来到瑞蚨祥,几乎带着哭腔请求布店老师傅找一找黄绸缎。

老师傅一听这是为新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于是不再营业,和布店几个小伙计开始翻箱倒柜,翻了个底朝。整整花了两个小时,总算在地窖里面发现一段三米长的质量上好的黄绸缎。

宋树信如释重负,找来一个缝纫技术最好的女工开始缝制,但问题又出现了,一尺宽的黄绸根本无法裁剪出最大的国旗上的五角星,只能拼接。

宋树信只能把拼接方案层层上报,最后上级同意把最大的五角星的接一个尖的方案。

此时已经是9月30日的夜晚,离开国大典只有十几个小时了。

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夜,宋树信和工人踏着缝纫机精心赶制两面长460厘米、宽338厘米的巨幅五星红旗,五角星拼接的地方处理非常细腻完美。

10月1日,当一缕新的晨曦照进窗户时,熬了两天不吃不睡,眼睛通红的宋树信总算笑了,他小心翼翼把国旗叠好,交到了天安广场的筹备处。

当毛泽东主席按下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站在人群中的宋树信泪眼婆娑。

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如今珍藏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里。

旗杆的遗憾

现在的人谁也想不到这旗杆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遗憾。

当时北京建设局技术负责人林治远接到布置旗杆的任务时,一下难住了。

这个旗杆必须高达30米,才能和天安门城楼形成完美的比例。30米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当时中国才刚刚解放,百业待兴,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这么长的钢管。

到哪里去寻找30米的旗杆,这下子可把林治远愁坏了,钢铁厂根本生产不出来的呀。

怎么办,林治远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也找不到当旗杆的钢管。

最后,逼急的他只能跑到了北京自来水厂的车间,找到直径大小不一的钢管,然后套起来焊接,但是只能做到22.5米,如果再长就不能保持旗杆的稳定性了。

于是,这个新中国第一根旗杆树立起来,一立就是42年。

直到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旗杆被换成首钢用四节无缝碳素钢管焊接而成的新旗杆,总长32.6米。旗杆的长度的这个设计高度才得以实现。

如今,对中国那些超级工程来说,制造这样长的旗杆简直是小菜一碟,举手之劳,但当时的我们却毫无办法。

这个旗杆的遗憾也见证着中国高速发展,诉说着曾经的奋斗和今天的辉煌。

开国大典的时间

现在的庆典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但开国大典的时间却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选择这样的时间迫不得已。

为了防止蒋介石空袭开国大典,3点这个特定时间,则是缜密计算的结果。

国民党用于轰炸的飞机是美制B-24轰炸机,起飞地点是浙江舟山群岛。

如果是上午举行开国大典,B-24轰炸机可以早上起飞,到接近中午时刻,轰炸正在举行庆典的天安门广场,然后再下午飞回去。

如果大典下午3点开始,B-24轰炸机中午起飞,但飞回去则到了晚上,这对于夜航能力相当差的B-24,是很危险的。

即便如此,10月1日3点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仍是绝密消息。直到典礼开始前5小时,才由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出公告。

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也只能采取如此下策了。

如今,这样的情况再不会发生了,因为我们的军队早已屹立起来了!

飞行员的生死状

在开国大典上,当17架飞机掠过天安门上空的时候,整个广场人都欢呼雷动了,谁也没有想到当时解放军已经有了自己的空军。

但这背后的故事真有几分心酸。

在参加检阅前,飞行员都要签订这样的一个“生死状”:

生死状
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落入城内,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原来,我军的当时飞机都是从国民党手里夺来的。飞机的性能本来就已经不太好,再加上缺少零件,飞机的安全是无法百分之百被保证的。

再有,因为怕国民党的飞机空袭,我空军有四架飞机是带有实弹的,随时准备空中拦截敌机。

按照国际惯例,为了确保观众的安全,参加检阅的飞机是绝对不能带有实弹。

当时这样做实属无奈,所以,飞行员签下生死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确保天安门广场国家领导和群众的安全。

当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记者异常震惊,在报道中声称:中国“一共有 26架飞机参加了编队飞行”,惊呼“中共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

其实老外哪里知道,这17架飞机是我们全部家底,为了让飞机看起来多一点,宁愿冒着危险,让飞行员们飞过去之后绕一圈再飞一次。

读完开国大典这几个背后故事,让人唏嘘感慨。

几米黄绸缎、一个旗杆,这些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当时却能困扰着一个大国的开国大典,这有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也让我们感到从49年到今天,中国是怎么从羸弱走向强盛的。

重温开国大典的这段历史,我为走向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