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9-01-25 19:15:00  点击:2720  属于:海外观察
 

缺乏强劲的对手,只会让他们失去改善的动力。

 

作者:木蹊

 

最近一篇名叫《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再次开启了人们对于搜索引擎的讨伐。

 

这好像是个积怨已久的问题,百度死了吗?至少现在还没死,在中国,“搜索引擎”已然和“百度一下”画上了等号。可当这种“诛心定罪”的文章再一次火爆全网的时候,似乎已经说明了中国的10亿网民集体达成了一个共识:百度本不应该活得那么好。

 

 

1. 百度已死?

 

在《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里,作者指责百度搜索结果一半以上会指向百度自家产品,尤其是百家号。

 

他举一个例子。朋友在微信上发来一篇百家号的文章,可作者却发现,这条新闻来自于专门生产讽刺性假新闻的洋葱新闻。而且,这篇刊登在百家号上的假新闻,已经获得了超过40万的阅读量。

 

 

之后,作者又大胆试验,搜索了众多词条,发现百度推送的优先检索源,主要都是广告,然后是百家号、百家号、百家号,以及百度其他的生态产品。

 

 

2. 实验结果

 

基于种种让人失望的尝试结果,这位作者不禁痛心疾首:“Baidu.com已经不是寻找中文互联网内容的地方,而是百度自家的站内搜索;它将你引向的不是中文互联网中的优质精神食粮,而是囤积在自家的腐臭变质内容。”

 

自从医疗广告竞价排名事件以来,围绕着百度搜索的争议和诟病就一直不断,持续遭到质疑。而作为一款在国内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的搜索引擎,百度似乎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3. 你看不惯我,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最早的百家号只是百度的自媒体平台,刚刚推出的时候,也主打过优质作者和高品质内容,不过后来几经调整,目前已经成了一个以营销号为主体的内容平台——内容包罗万象,数量很大,质量堪忧。

 

这样的案例,似乎不仅仅只有百家号。在安卓系统的手机上,如果你装上一个“百度卫士”,那么很有可能,你的手机会在不久之后,莫名其妙地给你装上百度的其他产品app。

 

 

网友戏称这叫“百度全家桶”:当你在装百度某个软件或者重装的时候,就会被捆绑上百度安全套件,包括百度卫士、百度杀毒、百度浏览器……

 

有人会说:你不用百度搜索不就得了?可纵观互联网,人们还真的找不到其他的替代品。

 

“360”的浏览器会搜出大量的360问答链接,里边有大量的错误内容,“搜狗搜索”则会搜出大量的搜狐新闻,而且会自动跳转自己的搜狐主页。虽然“必应”广受好评,但它的中文搜索还单薄点,体量上还远不及百度。至于谷歌呢,在国内,谷歌只能用来翻译。

 

世上最让人恨的事莫过于:“你看不惯我,却又无可奈何”。

 

 

从2000年推出独立搜索门户baidu.com起,百度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坐拥先发优势,百度很快占领了互联网用户的认知高地,在谷歌退出中国后,百度占据了搜索引擎的90%以上的市场。 

 

对于那些80后和90后来说,他们是在百度的“民族大旗”下成长起来的“老革命”:用百度搜过论文、搜过怎么追对象、搜过人生中第一个黄色网站。十几年来的习惯,让人们每次碰到问题,都会脱口而出:“百度一下”。

 

 

尽管在过去,莆田广告、色情诱导、盗版链接一度成为“爆炸新闻”,可这依然撼动不了他的垄断地位。就在“百度已死”再次点燃网民的怒火时,百度官方也还是“斯斯文文”地回应:“百家号占比不到10%,自己问心无愧。”

 

这样的解释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或许只有10%,但是它在搜索结果第一页占比是多少,百度的心里能没有数吗?

 

百度大而不倒,作恶归作恶,但他知道,我们最终也只能选择原谅。

 

 

4. 能不能再赢一次

 

有一个有趣的数据,去年的新浪财经在微博上发起一项投票:“如果谷歌回来了,谷歌和百度,你选择用哪一个?

 

短短几个小时内,将近2万人参与投票,70%以上的用户都选择用谷歌,百度的支持者只有不到20%,剩余5%左右的用户表示两者皆可。

 

 

当时,百度的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认真了,他了发朋友圈说:“这些年来,百度一直被认为是占了谷歌退出中国的便宜。我们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如果现在谷歌回来,我们正好可以真刀真枪地再PK一次,再赢一次。”

 

不过,网民们却纷纷笑话,百度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很多人还表示:谷歌回归之日,就是卸载百度之时。

 

 

其实最早的百度和Google并没有多大差距:

 

1998年9月, 谷歌公司成立,谷歌网站在1999年下半年才正式启用。

 

2000年1月,李彦宏创立百度。两家公司均以搜索为主要业务内容,技术相似。

 

2004年谷歌上市,2005年百度上市。

 

起家的时候,谷歌和百度都做广告,而且都是主要靠广告盈利。 

 

但15年后的今天,谷歌成了全球访问量最高的站点,并在浏览器、操作系统、无人车、太空探索、云存储、生物工程、可穿戴设备等高精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百度呢?过去几年,它稳居国内搜索引擎的第一把交椅,身处“舒适区”,利润快速增长。之后,它搞出了百家号,进军了自媒体,投资了“去哪儿网”、“糯米网”等,虽然每年都喊出了“人工智能”的口号,但实际上,没有拿出一款让人信服的产品。

 

显然,当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面前,两家公司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2004年,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写了一封给员工的信:“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

 

2005年,百度推出了mp3下载,这个mp3功能可以搜到当时几乎所有歌曲的下载链接,包括所有新出的专辑。当然,这些下载链接都是盗版的没有音乐发行商授权允许过,但百度硬是就这么干了。

 

 

谷歌呢,它拉拢了索尼BMG音乐娱乐公司,EMI集团,环球音乐和华纳音乐集团来做正版音乐授权,信心满满地认为,只要提供服务将高品质的正版音乐下载,并且保护消费者远离病毒和质量较差的录音,一定可以打败百度。

 

但事实却给了谷歌一个无情的耳光。中国的普通网民并不在乎版权,也并不注重音乐码率是否无损,甚至不介意文件暗藏的病毒。他们在意的就两个字:免费

 

 

多少年后的今天,中国歌手成堆,但好的原创却屈指可数,在快手、抖音,乃至各大选秀歌手的节目上,人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抄袭、翻唱、慢歌改快唱、快歌改慢唱……

 

 

这种现象一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当年的百度,用饮鸩止渴的方式满足了当时需要音乐的网民,却把原来基于磁带和CD的音乐生态给摧毁了。它透支了中国音乐工业的未来,为自己汲取了干掉谷歌的流量,然后像灭霸一样,打了一个响指就消灭了一代人的好歌。

 

多少年后的今天,这篇《百度已死》也沉痛发问,如此下去,互联网还会生产优质的内容吗?

 

 

人们都把谷歌称为伟大的公司,对于百度只是承认,它是互联网的大佬……之所以相去那么远的“境界” ,可能理由并不多,但其中之一是:在巨额利益面前,要保持克制,不因贪婪而继续作恶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