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教育如何转型升级(侨连四海)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8-01-04 19:03:02  点击:1523  属于:海外观察

“我跨过海洋跨过山川,只为了来见你一面;来看一看我的心愿,来看看所有故事的原点……”2017年12月2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CCTV银河少年艺术团的孩子们献唱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营歌《月光谣》,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画下句点。

两天的时间里,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位华文教育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深化华文教育‘三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深入交流研讨、积极建言献策。

推“三化” 促转型升级

“未来3年,我们将继续全方位支持海外华人社团办好华文教育,特别是借助‘六大支撑体系’,为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力争到2020年,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起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华文教育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热爱中华文化的华裔青少年‘有学上、有书读、有合格教师教’的目标。”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在开幕式做主题报告时如是说。

华文教育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是华侨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今,在世界各国已经形成拥有几十万华文教师、几百万在校生的2万所华文学校,构建起从幼儿园到高中颇具规模的海外华文教育格局。201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国侨办提出海外华文教育要朝着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3年来,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制定标准,让华文教育有章可循。为了改变华文教育过去各方力量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国务院侨办组织专家研制了《周末制华校办事参照性标准》《全日制华校教育教学大纲》等,推出了《华文教师证书》实施方案和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标准。

长达90分钟的主题报告,赢得全场10多次热烈掌声。听完报告,波兰大梦想教育校长朱丹心潮难平。“作为85后新生一代华文教育从事者,我们要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传承中华文化。”

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伦敦依岭中文学校校长黄珍理介绍,参加完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后,英国华校代表们成立了全英华文学校校长论坛。“我们坚持从‘标准化’入手,一方面对华文学校进行标准化管理;另一方面促进教学大纲的标准化,要求华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工作计划的内容开展教学。”

德国柏林益智中华文化学校2014年被国侨办评选为第三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2009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德,曾接见该校学生,孩子们为习近平朗诵了《三字经》。该校校长崔健雄激动地说:“习主席访徳时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新时代,我们会进一步朝着‘三化’目标努力,为大家提供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平台,搭起一座促进中德文化交流的桥梁。”

重“造血” 突破师资难

“海外华文学校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专题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们认为,师资问题是制约海外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国侨办依托国内华文教育基地院校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不间断地培训海外华文教师,重点推广集“培训、考核、认证”于一体的华文教师培训新模式。同时,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邀请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少年回国学习体验、加深民族文化认知。

“国侨办提供了‘中国寻根之旅’等各类夏(冬)令营,而且华文教师可以免费来华参训……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了我们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效果。”印尼全国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联合秘书处副主任、西加省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席郑洁珊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印尼投资发展越来越多,对华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在海外缺乏相关的中华文化背景,所幸我们国家有相关的活动,能够让孩子回国寻根、接受文化熏陶,让老师回国进修、提升职业素养。”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华人社区服务中心的吕彤京感慨。

全德中文学校联合总会会长、汉堡汉华中文学校校长周开雰在专题分组讨论时介绍,汉华中文学校是第一个在欧洲开启教师学历培养的学校,学校在2009年跟暨南大学签署了合作项目,开办全欧洲第一个函授华文教育学士学位的学历学习班,2013年第一批毕业了20名教师。

“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让华文学校的学分得到所在国教育部门的认可。打造一种长效机制,跟德国本土教育相结合,让老师教课更有动力,孩子学习更有效率。”周开雰说。

褚峻是瑞士日内瓦华文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校长,该基金会在本届大会上获批“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10年来,我们每个学期至少进行两次内部交流和培训,坚持列教学计划、制作教案、集体备课,让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新进教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我们坚持自己‘造血’,每年派送100—200名教师到中国来接受培训,重点培养年轻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本土华文教师。”郑洁珊说,印尼的教师福利不尽如人意,如果没有对教师的跟踪培养,教师很快就离职了。

随着“汉语热”持续升温,世界各地对华文教育师资有巨大的需求,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在本土华文教师培训上也发挥了有效作用。“我们的教师来源除了学校自己培训的,还包括留学生群体和汉办志愿者。”崔健雄说。

强兴趣 寓教于故事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语言文化的兴趣,也是海内外华文教育界代表关注的焦点。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文字学不会,文化等于空中建楼阁。”美国芝加哥希林UIC中文学校校长何振宇感慨良多。他认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教材不能结合当地的文化氛围,就不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汉堡汉华中文学校,不仅用国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根据当地的现实状况,自己编写了两套教材。“我编写的这套教材,适合5岁的孩子用,整个教材强调孩子的阅读能力,即认识多少字就能阅读多少文章。每章都有作业。6岁以内是孩子学习中文的最佳时期,要让孩子觉着教材‘可爱’。”周开雰自豪地说。

九江学院副校长杨耀防教授认为,提高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必须结合孩子的天性,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寓教于乐”式;二是案例式,要善于讲故事;三是体验式,让学生亲身体会,身入其境去学。

褚峻对此深表认同。“我们会把孩子和他熟悉的小伙伴放一个班里,提倡‘结对子’学习,让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们鼓励大班孩子参与辅导教学工作,推荐他们给小班老师当助教,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责任感。”

阿联酋迪拜明德堂校长胡莺介绍说,“在阿联酋,国际学校都设立了国际日。在国际日,每个国家都会设立摊位,进行文艺表演。我们鼓励学生穿着中国的民族服装参加这些活动,鼓励学过书法、茶艺、古筝等的孩子参加各个学校的国际日表演,尽可能多方面地展示中国文化。”孩子们做文化小使者的过程中,既培养使命感和自豪感,也促进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学习,还带动了其他国家孩子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祖(籍)国加大对华文教育支持等都为华文教育提供了更广阔舞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时代的华文教育,应当有新气象、展现新作为,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借“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不断夯实“民心相通”;充分发挥华文教育独特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4日   20 版)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