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乡, 中印文化在这里共鸣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7-12-18 14:28:01  点击:1429  属于:海外观察


周恩来总理向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所赠之书。 
  邹 松摄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首任院长谭云山之子谭中(右二),参加中国学院八十周年校庆。 
  邹 松摄

和平乡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的故乡。这个以静谧、安详著称的印度小镇,在上月初的一个周末变得喧闹起来。从中国北京、云南,从印度加尔各答、新德里,中印两国的嘉宾、学者和学生汇聚于此,为印度中国学研究的起点——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80岁庆生。同时,通过举办中印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感受那份未曾消散的文化共鸣。

一栋楼,印度中国学在这里开枝散叶

40年前在此学习,30年前在此任教,再次踏上中国学院二层小楼的台阶,年近60岁的印度汉学家墨普德脚步很轻快。这里,是他中国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全印中国学研究的起点。墨普德指着窗外那座小房子对笔者说:“那就是‘中正堂’。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首任院长谭云山,借此给自己的长子取名‘谭中’。”这次,年近九旬的中印文化使者谭中也携全家从美国底特律远道而来。

谭云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学者,1927年追随泰戈尔的脚步赴印度国际大学任教,10年后创建中国学院。在此期间,包括墨普德的祖父在内,有一批印度学者在泰戈尔的感召下学习、研究中国,并发表著作,但系统性、具有普及意义的印度中国学研究的起点,被公认为始于中国学院的建立。“最开始这里是按照研究机构创建的,但后来加入的学者及学生越来越多,之后他们又分散到全印各地的大学任教,又在当地成立了更多的中国学或者东方学科、系及研究中心,比如现在我担任主任的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墨普德解释道。

与印度中国学研究开枝散叶不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这栋二层小楼数十年来变化不大。一层的8间教师办公室,也是学生们聚拢围坐的教学室;中间那间最大的公共教室里,佛陀背景的壁画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访印时就挂在那里;二楼“文物级”的图书馆里,典藏着从民国政府到今日捐赠的中文典籍。笔者打开并未封锁的书柜,小心翼翼拿起一本线装书,封面上用英文标注着“周恩来总理赠送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历史穿越感油然而生。

一堂课,道法自然的模式“中印共通”

阿维杰特是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现任院长,这位印度学生口中的“阿老师”对学院拥有“整个南亚最多的中文典藏图书”颇为自豪:“从谭云山先生开始,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家、文化学者、学术机构给学院捐赠了大量中国经典。其中有不少书在中国也很难找到了,我希望印中两国有更多专家学者重视并挖掘这里的价值。”

围绕在摆放着一摞摞珍贵古籍的书柜间,时间的流逝与定格无不引人遐思。图书馆墙壁上,悬挂着“镇院之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印一家,世界大同。这幅谭云山的题字真迹,经年累月却意蕴犹新,它提醒着每每至此的各方来宾,中印求同不仅是两国所愿,更是世界之福。

与图书馆里的“考古”相比,中国学院楼外的“追新”要热闹许多,几十名初懂汉语的印度学生正在聆听用“陕北普通话”介绍的剪纸艺术。来自陕北靖边的“三边剪纸”传承人郭如林和华月秀,正魔术般地把一张张红蓝纸张变成中国文化符号:“为什么要把莲花和鱼剪在一起?”“莲花代表阳性,鱼代表阴性,它们都离不开水,水就是家……我们传承的不是一门生意,而是要传递一种文化,用习主席的话说就是要讲中国故事,讲中国传统的真善美,讲中国深厚的灿烂文化……”在场的印度学生阿蒂娅表示,“印度也有剪纸,虽然不能完全听懂讲解,可看到工艺大师手下各种精美的艺术作品,大概也能猜出一些含义来”。

这堂中国手工艺的现场课吸引的不仅是印度学生,学院外的居民、警察、司机也纷纷扒着墙头向里观瞧。而他们背后那边空场,正是当年学院倡导并沿用至今的“露天课堂”,顾名思义,天作屋顶,地当学堂,周遭万物,或充耳不闻,或可学可鉴。这也是泰戈尔倡导的在自然中学习,同时也要顺应自然。一棵棵大榕树下,砖石围起一片片小空场,老师背靠大树面朝学生施教,学生们席地而坐聆听教诲。榕树叶不时落下,触碰肩头那一刻,谁说不会有“顿悟”之感?

“这种道法自然的教学模式本就是中印共通的”,5年前曾在中国学院支教的云南大学教师陈超又回到这里,他这次是为求学而来,“泰戈尔的哲学及教育思想不但在当年引发中国进步人士的共鸣,现如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就是希望把这里的一些教育理念、方法带回国,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塑造一种新的、区别于西式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在陈超看来,百年前泰戈尔崇尚的“自然学习”可以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形成一套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次会,一起感受中印文化携手的力量

“政治难免有纷争,文化总让我们能走近”,前印度议会议员、印中友好小组组长塔伦维杰对笔者说,“印中两国有太多的文化联系,这种联系是我们携手发展的基础。这次我来和平乡,就是要和中国朋友一起再次感受从泰戈尔时代缔结的文化纽带”。

在中印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现场,笔者见到了以“一带一路与中印文明共同复兴”为主题演讲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他说,“来到和平乡,我们就是要追寻泰戈尔的大同思想,以中印共通的思想与智慧面对当前的问题”。

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馆是本次中印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总领事马占武向笔者介绍说,这次研讨会是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厦门会晤后中印双方首次举行的大规模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中印各界的70多名嘉宾在泰戈尔的故乡共同感受中印文化共鸣,不仅是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也是对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

本次研讨会并非单纯的学术会议,它结合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80周年校庆举行,由中国对外友协率队而来的中国民间艺术展,印度学生与云南艺术家共同演出的晚会,云南大学历经3年打造的“中印两国青年互看”系列书籍发布等项目,令整场活动文化味十足。人们期望,在印度中国学起步的和平乡,中印文化的共鸣将继续在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7日 07 版)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