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了很多美国家庭, 看到了中国爸爸的3个毛病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8-03-07 20:51:14  点击:4071  属于:观点

有人说中国式父爱是“父爱如山,一动不动”,那么美国式父爱呢?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思小妞

坐标美国,“轻职场”概念创始人

 

都说绝大部分中国女人一生要经历4种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在我看来,这4种不幸中最不幸的就是丧偶式育儿,因为它牵涉到下一代、第三人。无论是“保姆”还是“守寡”,狠一点大不了一拍两散不过了,可有了孩子后,经常拍却很难散。牵涉太多,一言难尽,非过来人熟耳。

丧偶式育儿让我们对父爱如山有了新的理解。过去,父爱如山是因为父亲严格、深沉,虽不言语,但他的爱如山一般稳重沉甸。现在父爱如山就是不管平时妈妈有多忙,爸爸永远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稳如泰山。难怪妈妈们会怨声载道,有了孩子后要么如同守寡,要么就是养了俩孩子。

天下乌鸦一般黑,那天下的父亲呢?是不是一样“父爱如山?”带着好奇,我问了身边的美国朋友,结果惊人:原来灯塔国的父亲们也经常缺席啊!甚至比中国父爱的缺失更严重。形成这种局面,除了中美两国都认为“管孩子就应该是当妈的事”这个传统观念作祟外,还有两个美国本土的因素:

第一,在城、镇地区美国的全职妈妈更多,而且美国不流行老人帮忙带娃,所以孩子普遍与母亲更亲;第二,美国家庭离婚率相较于中国更高,法庭一般会倾向把孩子判给母亲,进一步加剧与父亲的生疏。

但如果在父爱不缺席的中、美两个家庭里做比较,你会发现美国人父亲的角色扮演得更丰富、生动,与中国式父亲全然不同。

在中国,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比较单一,通常以批评教育者为主。孩子犯错误时——尤其是比较严重的错误,比如男孩子打架——这时当爹的就该出场了。

印象很深的是,小时候隔壁邻里家的孩子一起玩,如果不小心把谁家的玻璃打破了,拉着孩子边训边去敲门道歉的多数是妈妈;如果小伙伴们故意互相掐架,最后出面道歉或讨说法的基本都是当爹的。越调皮的孩子越由当爹的管教,我表哥小时候特调皮,没少吃我三姨夫的皮带,我三姨通常都是哄乖给糖吃的角色。

除了批评教育者外,也有父亲愿意充当孩子的玩伴,但数量极少。我小时候去公园玩、过六一儿童节,陪着我的永远是我妈,我爸偶尔出场,也是赶紧找个茶馆歇着。现在情况是否有所好转我不清楚,但没少看到朋友圈里当妈的朋友、同学吐槽,她陪儿子看动画电影,老公在另一个放映厅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陪娃去少年宫、参加夏令营、搭积木、读绘本的都是妈妈,爸爸不知在哪个山头。

负责打骂、偶尔陪玩,这就是很多中国父亲的形象。

在美国的家庭里,父亲扮演的角色更多样化,至少有三种:

角色一:照顾者。

不是那种妈妈临时有事,我照看孩子半天或者帮妈妈搭把手的那种照顾,而是辞职在家给孩子换尿布、做饭、哄睡做全职爸爸的那种照顾。

我去费城旅行时住的Airbnb那家主人就是这样。妻子是大学老师,他是传媒公司的摄影记者,孩子出生后身体比较弱,俩人不想过早送去Daycare(美国3岁以前的孩子上的日托中心),商量再三,最后他辞职回家带娃。

虽然现在美国的双职工家庭很多,但你还是能见到不少全职奶爸的存在,一方面,女性经过多年的权益争取,美国人对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烈了;另一方面,美国上班的形式更多样化:灵活的上下班时间、自由职业、兼职、工时计算……可选的形式比较多,让男性在工作之余也有更大空间可以选择在家带娃。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如今7% (约200万)的美国父亲选择不出去工作在家里照顾孩子,在90年代这个数字是 4% 。另外,这些父亲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也在改变,从前多是迫于无奈,现在更多的是个人意愿。2012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1% 的父亲是因为单纯地照顾家庭而选择全职呆在家里,这个比例是 1989 年的 4 倍。

角色二:陪玩+教练。

在美国家庭里,孩子的玩耍和运动几乎都由父亲负责。搭乐高、蹦床、骑自行车、徒步、做木工活……我身边的美国家庭都是父亲在参与这些事。在经典美剧《摩登家庭》和《我们的生活》里,剧中的两位父亲菲尔和杰克给孩子建树屋、组织孩子们看超级碗、露营,一手包办了全部活动。

我认识的一位教授他家放春假的主题日活动是钓鱼、蹦床、Yard sale(在自家院子里以低价售卖不要的物品),每年都是如此,持续了10年,负责人、操办者都是他这位当爹的,妈妈就在旁边给他们递柠檬水、加油鼓劲儿。

美国的很多男性有两大爱好:健身和做手工(不是折纸这种手工,而是用木头做张桌子、修理房屋顶棚这种大手工)。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很爷们、能干、独立的表现,他们非常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完成这些工作。在我居住的城镇,我经常能看到父亲带着俩孩子每人蹬辆山地车环城骑行,或者在自家前院敲敲打打。

  • 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艾伦秀》主持人艾伦在现场给嘉宾送礼物,送的都是工具,还不忘记给宝宝也送一套

美国父亲的陪玩角色带有两个特点:

第一, 全身心投入。不是我每天陪你玩20分钟,或者心情好的时候陪你玩,而是所有事项全部负责到底,让孩子明白我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不是旁观者或偶尔出现的参与者。这种全身心投入让孩子更能体会到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重要性。

第二,寓教于乐。我的朋友Bob是一个木工爱好者,他陪孩子玩的活动之一就是教孩子做木工活。Bob说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这门手艺,做木工成为他的爱好,现在他也希望能把这套本领传授给儿子(本来他想拉着女儿一起,可惜女儿完全没兴趣),Bob觉得不会做木工活、不能修理自己车子、不能修理自家房子的男人不是纯爷们。

角色三:性教育者。

在美国家庭里,男孩的性教育工作通常由父亲负责。

孩子的性教育工作在美国历来受到重视,幼儿园、学校、社区、公益组织等很多渠道都会有专门的资料和课程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但这些都是理论知识,遇到实战时家长就要发挥作用了。

当男孩子开始约会时,如果他有一位好父亲,他们会征求父亲的意见,比如着装是否得到、约会的注意事项、接吻礼仪,当然最后不忘记带上老爸递给他的安全套。

我做志愿者活动时认识了Bill,他有3个儿子,每个儿子首次约会时都会拉着他严肃又害羞的询问意见,约会结束后如果一切顺利也会和他聊聊感受。Bill告诉我其中一个儿子16岁首次约会回来告诉他“我们接吻了。”Bill的回复是“希望你当时很绅士、很温柔。”我无法想象这幅场景发生在中国一对父子之间。

蒙特利尔大学的心理学工作者Daniel Paquette认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作用于抚慰和使孩子平静下来,而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则在引领孩子走向世界的部分表现得更为突出。良好的父子、父女关系会帮助孩子的获得这些需求的满足:被刺激和唤起情绪,感到惊奇,超越极限,勇于面对危险,抗压能力强、在陌生的环境中无所畏惧、敢于独立生存。可见,一个家庭中当父爱缺席时会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创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一个好父亲呢?

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Michael E. Lamb把孩子的生活中父亲参与程度分为互动程度(比如通过语言、游戏、照顾直接互动)、可及程度(孩子觉得在自己需要父亲的时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对方的回应和支持)和尽责程度(满足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资源需求,不仅限于物质)三个指标。

这三个指标让我想到了现实中两位好父亲模范:一位是畅销书《数学之美》和《浪潮之巅》的作者、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当他的女儿到了快要上大学的年纪时,他详细研究了美国的高校、陪同女儿走访了美国和欧洲等多所大学,力求选出最适合孩子的那所学校,最后著成了《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这套书。

还有一位是硅谷工程师憨爸。他来美国后发现了中美教育的极大差异,于是进行了大量的记录、总结、研究,在他的《硅谷工程师爸爸的超强思维训练课》里你能看到他在训练孩子的理、工、艺术、阅读能力等方面下的诸多功夫。比如,如何给孩子浅显易懂又生动有趣地解释引力波、如何教小学生建模、为了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怎么与他们签订合同才有效等。

成为好父亲总结下来无非两点:1.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且这种投入可能需要与你的工作去对半分、甚至更多;2. 发现自己的闪光品质和长处,然后言传身教用它们去影响孩子。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每一位中国老爸,行动起来吧。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