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为过去的决定后悔? 你只需要明白这4点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7-05-10 08:42:02  点击:3096  属于:观点

世上从来没有如果,不可能让人能重新做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唯一,顺利或者挫折都不会再版,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辛上邪

 

一位决策(juece2015)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他在二线城市当公务员,正纠结于读研还是继续工作。继续工作看不到什么重大转机,但读研要花钱、花精力,而且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和现在一样好的工作还是未知数。他说想去读研,又怕将来后悔。

我回复说:“你如果肯听我的建议,保证你将来不后悔。

—  01  —

后悔是种心态,

与客观事实无关

我们感觉到“后悔”,是在比较之后对当下的否定。

与什么作比较呢?是与一种假设。“假如我当初选了….,结果会…..”。

因此,“后悔”其实是用假想的东西来打击自己。究其原因,可能是由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所引发,也可能是因为想要得更多的贪心所造成。

任何事情都有优劣两方面。可以尽情享受好的方面,也可以恣意责难不好的方面,完全在于心态。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了水,悲观的人看到了半个杯子还是空的。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人生状态也可以有正向、负向两个迥异的版本,取决于评判视角和心态。

比如我自己,迄今为止的经历可以描述为:

曾经从事商业(开店、管理公司),小有成绩后转向学术,辛苦努力取得了博士学位,又实现早年的梦想、成为职业写作者、翻译,小说、诗歌获奖,还是报纸专栏作者、微信公号爆文作者,移民后展开绚丽的二度人生。

这是从“有半杯水”的视角来看,虽然描绘得有些“高大上”,却都是事实,我也很享受这些过程和结果。

但是,如果以“半个空杯子”的角度去和周围的某些人来对比,呈现出的是另外的版本:

上周,当年和我同时起步的同行的公司上市了,市值估计40亿。他坚持了二十年,而我中途放弃去读书。

公司以前的职员离职创业,选对了行业又勤奋努力,前年现金全款在北京买了三环边的房子。但我自己的住所从来都是五环之外。

我入读博士时,有位大学同学已经提升为博士导师了。大学毕业时,老师建议我留校读研,可当时我让老师失望了。

博客刚兴起时一起吵嚷着开博的文友已经出版了几本畅销书,单本销量都在百万以上。她开始写专栏时,我则忙于其他事情根本没空考虑写作。

套用“假如当初我选了….,结果会…..”,似乎我的每一步决策都做错了,肠子应该要悔断几次。然而,非也。

 

 

—  02  —

除非你改变自己,

否则即使重选,

还是一样的结果

一般人做选择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本来愿望(无论好坏对错)出发,本来的愿望又与自身性格、能力、心理、现实情况等分不开。

中途退场去读书,不是由于我不喜欢行业的技术层面,而是受不了商业这件事本身。正是喜欢技术层面,才没有去改行做其他行业。因此,即使重新来过,明知道其他行业赚钱多,我也不会去选择;就算真的坚持二十年公司也能上市,但那种厌倦令我越来越如坐针毡,即使不去读书,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本科毕业没有继续深造,是发现和专业始终太疏离。所有的专业知识我好像都难以理解,硬是靠死记硬背来对付考试,考完就忘了。就算还是靠背诵能通过硕士考试,又怎么能有做研究的热情呢?

文友忙着开专栏时,我改换专业读硕士、读博士、考雅思、申请移民。即使有媒体邀请我去写专栏,我也实在分身无术。

这样看来,即使能有时光机带我回到从前,每一步还是会重复地走过来。除非我变得喜欢商业、能爱上大学本科的专业、不想移民,也许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同样的原理可以套用到许多人的“当初”。

有的人出于冲动(意气用事、情绪失控、逆反心理等)做了选择,如果性格不改、心理不完善,重新回到当初做决定,难免还是会冲动。

有的人由于畏难(能力不够、害怕吃苦、不敢挑战自己等)做了选择,如果自身能力不提高、吃苦精神不增强、性格依旧软弱,再给一次机会,恐怕还是不敢给出另外的答案。

有的人因为怕失败(好面子、不想失去已经拥有的、心理承受力弱等)做了选择,如果面子总是放不下、仍然不敢冒险、抗打击性不加强,遇到同样的考题,交的答案还是一样。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容小觑。即使我有心做出那个现在看来“对”的选择,也无力做好——别人的成绩是别人的,不是谁都能拷贝复制的。同行中做了二十年的人大有人在,能把公司做上市的寥寥无几。本科毕业直读硕博的人也不少,三十几岁能做博导的凤毛麟角。张三选择了A能得到B, 但是同样选择A 的李四不一定能得到B。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一到自己身上就常犯糊涂。

 

 

—  03  —

世界充满了变量,

不是一个选择能够定格的

有的人说,我的能力和TA一样,只是摁错了选择键。须知,个体差异之外,还要考虑多种变量的综合作用。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不是任何一个人决定就能将其定格。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如洪流般涌动不止,个体只是其中的一个水滴。

张三和李四在同一个单位上班。遇到岗位分流,张三留下来了,数年后被提拔成领导。李四拿了遣散费回家,做生意失败。这时李四可能感叹,当时如果我留下了多好啊。

可是,李四留下了,就一定会被提拔成领导吗?张三拿了钱回家做生意,就注定会失败?说不定到退休李四仍是小文员,而张三早就赚够了提前退休了。

张三和李四都不同意离职,又会怎么样?单位可能人员过多早就解散了。或者王五被发现,提拔成了领导。

张三和李四都离职呢?可能单人拿的遣散费就没有那么多了,也可能两人结伴做生意还取得了成功。

1998年上映的德国电影《罗拉快跑》获奖无数。它的故事不复杂,但结构新颖。黑帮小弟曼尼不小心把老板的巨款弄丢,如果不能弥补就会被杀。他向女友罗拉求救,罗拉要在20分钟内向银行家父亲要到钱、拿给曼尼。导演设置了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在银行抢到钱、罗拉在赌场赢钱三种情节及相应的三个结局。

整个事态的分界从罗拉下楼起跑的一刻的开始——在不同的时间点出现在大街,遇到的事情就不同,后面的情节发展也不同。罗拉跑得快点,可能就遇到了车祸。罗拉跑得慢点,虽然躲过了车祸,但是又晚一秒赶到见面地点。罗拉没借到钱,她和曼尼去抢超市,她被击毙。罗拉从银行抢到了钱,曼尼又被救护车撞死。在不同的节点上街,就进到了完全不同的时空隧道。

张三、李四的故事同样可以有多种虚构。但是,真实的生活中,无论张三、李四做了怎样的选择,都只有一种结局,而且不可能重来。

 

 

—  04  —

享受对的选择,

从错的选择中吸取经验

民国名媛中有一位百折不挠的永安百货的四小姐郭婉莹,她的故事最早由陈丹燕采写成《上海的金枝玉叶》。

1910年,她出生于澳大利亚,6岁时随父亲居家迁回上海。父亲创办了上海的永安百货,她成了著名的郭家四小姐。中学同宋氏三姐妹一起念的中西女塾,大学读的是燕京大学,嫁给麻省理工学成回国的丈夫。英文始终是她的第一语言,她优雅地穿着旗袍穿梭于十里洋场,相夫教子、开办了第一家中国女子服装沙龙,从容地过着上等人的生活。

1949年之后,风云突变。二十多年的斗争中,家被抄了,丈夫惨死,她被下放,挨打挨骂这些“家常便饭”之外,种田、刷马桶、提水、五十岁了还要被逼上房修屋顶。最穷的时候,她只吃得起一碗八分钱的阳春面。平反后,她遇到了第二任先生,可惜幸福匆匆而过,几年后他又先她而去。

经历过这些变故后,她没有一句怨言。

上房修屋顶的晚上,她回家和儿子说:“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我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不怕,我的手脚还是很灵活。”她总是把这些事当做“fun”(乐子)。她从来不诉苦,所谈到那些不幸的经历时,她是因为觉得好玩儿。

谈到后半生的物是人非,她说:“要是没有后来的解放,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我是不会吃什么苦,可是,我也永远不知道我能吃什么苦,我有多大力量。现在,我可以说,我经历了许多不同生活,我有非常丰富的一生。”

在她辞世的前一天,陈丹燕去看望她,再次问她是否有什么怨怼,她平静地说:“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

她一直说不后悔49年没有跟随家族去海外,她说去海外的兄弟姐妹的寿数都没有她的高。

她能随时捕捉生活中的瞬间美好,孤单寂寞时也能在清冷的空气中闻到桂花香,居无定所时仍会用蒸锅给孩子烘蛋糕。

然而,她在默默的修正错误。改革开放后,她带着儿孙出国探亲,特意将晚辈们留在了美国。

八十一岁时,她回到澳大利亚看故居,将国籍改回了澳洲。

改国籍不是为了生活方便,她回到中国后并未声张,也从未享受侨胞待遇。那是她对自己归属的认同。因此,再版时,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她的英文名戴西来称呼她。

覆水难收。做了的决定不能撤回,好坏全在于当事人的感受。通过假想而来的碎碎念的“后悔”只能啮噬内心,徒劳无益、还令已有的收获蒙尘。

世上从来没有如果,不可能让人能重新做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唯一,顺利或者挫折都不会再版,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搞清楚这些道理,还有谁会去假设“如果再回到从前”?谁还要常常用“后悔”来否定折磨自己吗?

作者简介:辛上邪,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者,专栏作者。关注唐代历史还原和现代教育及某些其他问题。现定居加拿大。

欢迎关注:世界华人周刊
微信公众号:wcweekly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