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明信片上惊现清朝女科学家:在200年前的中国,她活成了一个传奇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9-04-07 21:51:39  点击:2138  属于:非常人物


 

在遥远的18世纪,这样的姑娘,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作者:冰山
 

最近,一张国外的老明信片中,一位举着望远镜“仰望星空”的古代女子引起了网友的好奇,看着装,应该是中国人,但她姓甚名谁,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是一个被国人遗忘的人物,只因她是女性。
 

她很神秘,留下了很多传说性的研究,却都几无可考;
 

她是天生的学霸,能够留存后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数学,而且都是在她18~24岁完成;
 

她是一位可以顶尖全球的科学家,她提出的《地圆说》和“日月食”的解释比西方更有说服力;
 

……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国内却鲜为人知。
 

不只是教科书中查无此人,就连收录古今中外无数名家的输入法中,也无此人。
 

如今我们竟然要通过国外媒体才能认识她,着实令人唏嘘。
 

她就是王贞仪
 


 

1

“地球是圆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天圆地方呢?地面也没有什么倾斜的痕迹。”
 

到现在都有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200多年前的王贞仪却用一句话轻易回答,“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遥观异地皆斜立,其人立处皆当倾斜,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看东西都是以自己为主,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反而是远处的天,看起来是倒扣着的。
 


 

王贞仪的这个解释很新奇,通俗易懂,而且还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对于宇宙而言,并无所谓的上下侧正的区别,跳脱出地球。
 

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解释了天圆地方,而且是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解的。西方虽然提出了万有引力,但是却没有人解释清楚“天圆地方”。
 

除此之外,王贞仪对于日月食的解释更是让西方科学家佩服。
 

那是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正月的一天晚上,王家老宅德风亭的宴会厅灯火通明,好不热闹。但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王家的小姐贞义。
 

她静静立在灯下,看着头顶悬着的水晶灯,又看了看立在东西窗边长桌上的两面大圆镜,困扰她十多天的问题突然有了答案。
 


 

是什么问题呢?
 

这还要从王贞仪看张衡的《灵宪》说起,《灵宪》里记载了月食成因的理论,但也就是一个说法,而且与现实相悖,早就无人在意。而王贞仪却冥思苦想,“月食发生在夜里,那时候太阳早已不见,如果说地球和月亮之间隔着一个太阳的话,太阳光是怎么到达月球的呢?”
 

宴会厅的灯光和镜面给了她灵感,她立马开始试验,器材也很简单,就是灯和镜子。
 

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第一次关于月食研究的实验开展了,而且非常成功。
 

王贞仪一边移动灯和镜子反复试验,一边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成功模拟了月食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发现了先人们虽然理论详备,却也实在难懂。所以她就特意撰写了一篇《月食解》,不仅语言直白,还有配图,一目了然。
 

同时还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日食进行说明,和现代的天文学阐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那时她才20岁。
 

现在我们说起她的地圆说和日月食解释,很简单,也就一两句话的事情,但对于当时的王贞仪来说却是比登天还难。
 

2

王贞仪可谓是清朝的一朵“奇葩”。
 

她是同性中的奇葩,身在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虽说是盛世,才女之风也在世家大族兴起,但“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是主流。
 

就算是女子学习,也有诸多限制,更多的是为相夫教子服务的。女子所学不能超过男子,就连王贞仪出嫁时想带走祖父的一册书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谓的“才女文化”不过是闺阁、家庭等女性小世界的诗作罢了。
 

王贞仪特立独行,不仅专属男子的骑射不在话下,还立志有朝一日上朝堂。
 


 

她是时代潮流的奇葩,偏要逆流而上。
 

因为那是一个没有科学的时代,皇帝为了自己不可置疑的皇权,推行的是“愚民政策”,天文学更是禁区。
 

王贞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而且皆为自学,因为几乎没有可问之人。
 

▲作者:高瞻
 

除了天文,她还精通数学。17~18世纪,安徽数学学派在国内数一数二,王贞仪是学派中重要的女将。
 

她还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20多岁的年纪就被称为“女中华佗”。
 

她所处的时代,正值西方科学涌入。当时的中国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要么盲目崇拜,要么一味鄙夷,王贞仪却主张兼容并包,认为应当抛弃门户之见,以真理为先。
 

不过桃李年华,就有此胸怀,实在难得。
 


 

对待封建迷信,王贞仪更是不畏世俗,勇敢地向宗教、迷信宣战。
 

王贞仪有一位闺中好友方夫人,准备出版一本《心经》,邀请她为这本书作序。遇到这种情况你我会如何处理呢?毕竟是违背本意的事情,大概就找几个借口推脱了事。
 

王贞仪却一丝情面都不留,不仅拒绝了,还指责方大人不惜用大量金钱修庙做功德,九百万钱一把火烧掉,把老百姓的血汗钱供奉泥木之体。
 

别人用宗教的观点来批判她,王贞仪言辞犀利,并提出对于古人的文化需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说出这一番理论的时候,她才19岁。
 

在遥远的18世纪,这样的小姑娘,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来源:Instagram 作者:@ongweiting
 

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王贞仪始终有自己的坚持。
 

面对长久以来的“男尊女卑”,为女性争取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
 

面对地主阶级的剥削,她关心百姓疾苦,奋笔疾书;
 

对于学生的批评,她乐于接受,对于学生的疑惑,百问不厌;
 

面对其他名媛才女的不理解,她坚持自我不动摇。
 


3

王贞仪有所成就,与成长环境分不开,她的父亲是清代学者王锡琛,祖父是宣化太守王者辅。有这样的条件,有人觉得王贞仪是幸运的,能够在一个开明的书香之家,广为涉猎,还跟着祖父走南闯北,像男子一般领略大好河山。但在那个年代,这份幸运却也带着悲凉的底色,毕竟一无所知的才女反而过得更轻松自在。
 

清嘉庆戊午年( 1797年)中秋,这本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在宣城詹家却是一片压抑气氛,因为才过门4年的儿媳王贞仪病重。
 

这一日王贞仪为自己将要出版的《德风亭初集》作序,她的丈夫詹枚则在给她整理书稿,已经装满了好几大箱子了。虽然很想将毕生的心血都留存下来,但是除却周围人的非议,王贞仪还担心自己涉猎了男子都不允许学习的天文历法,恐给家人带来不幸。
 

而且有很多观点只是她自己的个人见解,未曾与人探究,她又是一个对待学问极其认真的人,所以她的很多著作要么被删了,要么烧了,要么藏起来,只留了一部分刊印。
 

她将准备私藏的文稿托付给自己的好友蒯夫人,一切打点妥当之后,年仅29岁的王贞仪离开了人世。
 

▲来源:Instagram 作者:@mariahesse
 

后来,她托付于人的大量手稿几经周转也随她而去,无不令人扼腕。
 

200年之后她在科学领域上的卓越贡献,虽深受西方学术界和社会的推崇,但在国内却无任何声响。
 

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中,王贞仪曾入选“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2000年2月8号,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
 

2016年,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王贞仪榜上有名。
 


 

2018年,美国数学教授Talithia Williams出版了《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一书,里面专门介绍了王贞仪在数学上的贡献。
 


 

国外的社交网站上,她也是老外们喜欢描绘的对象。
 

▲来源:Instagram 作者:@crowandmoonpress
 

在封建社会,她冲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她的名字却被湮没在我国历史的星河,今天反而是从国外的明信片中了解到这个名字背后的光芒。
 

如此重视自身价值的人,又怎可遗忘?
 

▲来源:Instagram 作者:@astro_ladiesbr
 

所以请记住,在清朝,有一位学贯中西、博览古今、通晓天文地理的女科学家,200年前的无数个夜晚,她曾坚定地抬头仰望星空。
 

她的一生尤如流星般短暂,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璀璨。
 

她的名字叫王贞仪
 

▲来源:Instagram 作者:@fatmaozmenmetinel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