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 他却往游戏里砸了几千块钱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8-08-12 22:15:25  点击:6289  属于:教育

 

华哥说

 

如今,提起留守儿童,对应的已不再是贫困、孤独,还有一个新的标签——网瘾。

 

作者:面包萌

 

这两天,一个新闻再次引发了大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90后”大学生农村支教老师苏叶,通过一个游戏辅助软件给痴迷手机游戏的小新算了一笔账,截至目前,小新已经往游戏里充了1000多元。
 

“一块钱10点券,12308点券,他还有288块钱的皮肤!”
 

很难想象,在四川省内江市高楼镇的一个小山村,家里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的留守儿童,却能因为玩游戏花上千块钱。
 

然而,小新并不是个例,而是千千万万留守儿童的缩影之一。
 


 

在中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让“手机带娃”在这个群体中变得愈发普遍。
 

“手机成瘾”

——留守儿童教育的新痛点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个类似的事件:在安徽省金寨县周集村,有接近70%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也就是说,有70%的留守儿童在此。
 

然而,返乡民工罗大洪回到村里后,却几乎没有看到这些孩子玩耍的身影。“孩子们都去哪儿了?”对此他感到疑惑不解。
 

以前每逢暑假,孩子们都会在户外玩,村里非常热闹,但现在却很难再看到孩子们嬉戏打闹的身影。
 

罗大洪不知道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已经有了新的玩伴——手机。
 

与曾经的户外嬉戏不同,现在,这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宅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地盯着手机屏幕,甚至连别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就连他自己的娃也是“手机成瘾”。
 

对此,罗大洪既心疼,又无奈。
 

本该参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的年龄,却只愿意盯着手里的“方寸之间”,做家长的怎能不痛心?
 


 

罗大洪并不是唯一一个对此感到痛心的家长。
 

前两天,在《留守儿童的暑假:比起爸妈,手机才是我的亲人》中,一位父亲也不得不面对自己孩子玩手机成瘾的无奈和伤心。
 

适逢暑假,在深圳打工的父母想把老家的儿子接到深圳,好好玩一玩。
 

然而,和孩子电话沟通时,他并不愿意过来,经过父母的软磨硬泡,以及再三保证“这里有WiFi,网速快得很”之后,才勉强同意“过来看一下”。
 

千等万等,终于等到了见面的日子。
 

儿子下了飞机,妈妈激动得语无伦次,儿子却表现得非常淡定,叫了一生“爸、妈”之后,便开始自顾自地玩起了手机。
 


 

父母面面相觑,满腔热情,却无处安放,一时间竟显得有些狼狈。
 

但为了让儿子“不虚此行”,父母还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看海、欢乐谷、看电影、吃大餐,然而,儿子通通没兴趣,唯一愿意做的就是打游戏。
 

而一开始打游戏,儿子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一直能打到夜里两三点,然后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根本不下床,醒来就拿起手机继续。
 

因为不规律吃饭,只吃一些零食对付,儿子浑身上下几乎看不到肉。
 

要不是后来因为儿子的QQ密码找不到了,乞求爸爸帮他找回,这位可怜的父亲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儿子把爷爷这一年多给他的早餐钱,全都省下买“皮肤”了。
 

上网成瘾,

让留守儿童走入恶性循环

 

据《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要高于非留守儿童
 

在“每天玩4-5小时”这个时间段,留守儿童占比18.8%,而非留守儿童则是8.8%;在“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个时间段,留守儿童依然是18.8%,非留守儿童是8.2%。
 

7月30日,扬州大学就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长时间玩手机已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在不少地区,乡村儿童的上网时间高于城市儿童,刷视频、打游戏和网聊三项占据了孩子们90%以上的上网时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心理学家比昂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容器理论:如果我们可以从我原生家庭里获得一个容器,这个容器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积极健康、可以被吸收消化的信息,那么我们可以获得完善的智力发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上表明:0-3岁的婴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智力和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了60%。因此,早期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然而,这些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未免是一种奢侈。由于父母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物质匮乏,早期对孩子的养育也未免出现诸多忽视。
 

等孩子稍长,父母亲则离开家外出务工,为生计奔波,孩子被隔代养育。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留守,家庭教育也随之“被留守”。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关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格,精神也相对欠缺,也更容易被漠视。
 

而这个时候,游戏就取而代之,成了留守儿童填补精神空缺,甚至是缓解孤独和被家人忽视的一种极佳的方式。
 

长期在中西部山区任教并著有《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的教师杨元松曾针对这一问题说道:“在农村的贫困地区,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不少人从小就住校。在人生的路途中,他们是一群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有很多困惑,却没有人可以交流;他们渴望亲情,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此话一语中的。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现在,一部几百元的低配手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游戏中他们是英雄,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并肩作战的伙伴、华丽的服饰和辉煌的战绩,这些足够满足一个孩子的需求。
 


 

对于很多的留守儿童来说,手机不仅仅是他们的娱乐玩具,更是亦父亦友的“陪伴品”。在图书馆、篮球场、读书角等等匮乏的农村,加之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及时矫正和引导,刷视频、打游戏、网游,填充了农村孩子几乎所有的课下生活。
 

更有甚者,也会有很多孩子把手机带到教室,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他们自顾自地沉溺在手机的世界里。
 

巴尔扎克说:对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如果说成人还有能力去寻求办法抵御孤独,那么心智尚未健全,并且缺乏关注和被引导的留守儿童,又从哪里找到正确的缓解孤独的办法呢?
 

所以,这些孩子迷恋上了通过手机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这可以让他们疯狂地逃避着现实的焦虑,毫无节制地挥霍着时间。
 

可是,如此恶心循环,长期以往,孩子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好的视力,更是“寒门出贵子”的机会。
 


 

因为玩游戏,这些孩子耽误了学习,过早地辍学,然后外出谋生,重复着上一代的命运轨迹,从此走上一个恶性循环。
 

“手机带娃”虽然无可奈何,但是如此放任自流,必然会让整个社会都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此,作为父母以及其他的监护人,一定要意识到孩子玩手机成瘾问题的严重性,不要以为玩手机伤害的只是孩子的视力。
 

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示范,让孩子们正确地使用网络。
 

毕竟,网络并不是绝对的“恶”。治疗留守儿童的网瘾,也不能一味地“掐断”,而是要“疏通”。
 


 

相信很多孩子是因为和父母或者亲人疏远而缺乏安全感,才投身网络世界,寻求认同和关注。孩子有网瘾,也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把捏上网的度。
 

希望未来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现象可以有所改善,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可以有所寄托。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