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的陕西小伙,如今怎么样了?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21-10-07 20:19:57  点击:1656  属于:非常人物




以命换钱:
一个底层青年的搏命逆袭。


你大概听过这样的调侃:

“叙利亚招兵,招暑期工,可兼职,和平常吃鸡没什么区别……工资日结,上班跟吃鸡一样快乐……”

听起来不太靠谱,大多数人也只把这当成段子,一笑了之。

但9年前,还真有人付诸行动了。




他叫白晓保,一个陕西娃子,学过理发,当过网管,做过建筑工人。

为了“赚大钱”,他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伊拉克,在经过严格的训练后,成了一名“雇佣兵”,于枪林弹雨中,度过了三年噩梦般的岁月。

那些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如今的他,又过得怎么样了?





初到伊拉克的时候,刚下飞机,白晓保就听到远处传来“嗵嗵嗵”的响声。

他一度以为是有人在放鞭炮,后来才意识到那是枪声。

全副武装的黑人司机,开车将他从机场接往营地。

路上,遇到了两伙儿人在干仗。

流弹划过他们的车身,噼里啪啦的,响动大得让他汗毛根都竖了起来。

黑人司机用简短的英文安慰他不要担心,但他的手还是忍不住地颤抖起来。




这里很危险,很混乱,枪支泛滥。

白晓保曾见过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拿着一把拨到全自动挡的AK(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疯狂扫射,子弹乱飞。

枪的后坐力很大,但孩子用身体压枪,手法娴熟。




白晓保在这个国家待了三年,他最大的感受是,永远不知道哪里会飞来一颗子弹,要了自己的命。

所以,他和战友除了洗澡,身上的防弹衣24小时不脱,即使睡觉也不例外。

他们把需要护送的人员或物资,统称为“包裹”,戏称自己是“送快递的”。

把一切朝他们开枪射击的人,称作“恐怖分子”,有权予以射杀。




有一次,他们的小组遇到了袭击。

一伙儿不明武装分子,趁夜偷袭了他们的营地。

他们反击时,追到一条巷子里,却遭了埋伏。

白晓保被战友推了一把,一颗子弹就从战友的脖子上擦了过去,一瞬间,血就像拧开了水龙头一样往外滋。

“他跟我说,给我点根烟吧!我把烟点着,没等递过去,他就没了……”

每次提起这些经历,白晓保都像是在揭开身上的一块块伤疤。




一个非洲籍的战友,踩到简易爆炸装置,整个下半身被炸没了,当场毙命。

白晓保叫不上他的名字,但知道他家里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白晓保曾亲眼见过他拿着妻儿的照片,坐在角落偷偷抹眼泪。

但现在,这位丈夫和父亲永远留在了异国,与妻儿天人两隔。

伊拉克不允许火化,但白晓保他们还是坚持把战友的尸体火化了。

架好木材,倒上汽油,点火。

伊拉克的夏天很热,四五十度。

他们围着火,跪在那里,看着战友一点一点烧成了灰。




● 白晓保与当地人的日常娱乐

谈不上所谓悲伤,见惯了生死,早就麻木了。

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明天躺在这儿的,可能就是我了”。

有人问,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不回去呢?

白晓保的回答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借口,“就是为了赚钱。”





1987年,白晓保出生在陕西咸阳的一户普通农家。

小学时,跟随在西安务工的父母进城读书。

父亲靠修理自行车赚些钱,母亲则摆摊卖一些袜子、内衣之类的小物件,生活过得很清苦。

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四口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



● 白晓保一家

白晓保是个爱惹事的孩子,长得人高马大,常因一言不合,就和同学大打出手。

每次打完架回家,父亲都会给白晓保一顿揍。

但越揍越皮实,越揍越叛逆。

初二时,白晓保与老师发生口角,把老师打伤,被学校劝退,从此开始在社会上游荡。

他学过理发,当过网管,干过建筑工地,但什么都干不长久,还结交了一群“社会人士”,经常打架斗殴。

受白晓保的影响,弟弟白晓伟也成了个小混混,一次和别人打架,带了一群人,把对方三人砍成重伤,被判刑6年。



● 儿时的白晓保和弟弟

白晓保去探监,寒冬腊月,弟弟给别人洗衣服,手肿得像馒头。

白晓保心里不是滋味,迈出监狱门便哭了,他觉得是自己把弟弟毁了,是自己将这个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拖进了深渊。

父亲东拼西凑地借钱,给每一个受害者送去赔偿金。

但借得多了,亲戚朋友开始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们,甚至有人直言,你们当父母的,把俩孩子教成这样,还好意思找我们借钱?

弟弟入狱后不久,白晓保的奶奶也因病去世。

葬礼上,父亲买了一个几百块的骨灰盒,有的亲戚就说,太贵了,买个几十块钱的就得了。

站在一旁的白晓保,觉得非常伤自尊,当即和亲戚大吵起来。

父亲沉默着,忽然抬手,狠狠抽了白晓保一巴掌。

灵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大庭广众,白晓保第一次看到父亲抽噎,那一刻,他忽然就发现父亲老了,生活的艰难绝望,早已让父亲弯了脊梁,白了鬓发。

那一巴掌,也把白晓保彻底打清醒了:自己是白家的长子,要想让人瞧得起,就得长本事,挑起白家的大梁。



● 白晓保年轻时

2008年,21岁的白晓保离开老家,来到北京讨生活,临行前他告诉父母,一定会混出个样子。

但人生地不熟,哪里那么容易?

他没有学历,也没有什么技能,费尽周折,才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

根本赚不到多少钱,每月工资不到月底,就几乎花得干干净净。

他很着急,也很气愤。




一个偶然的机会,白晓保通过中介机构打听到,有中方企业在招募伊拉克安保人员,工资比国内高出好几倍。

毫不犹豫,他报了名。

他知道伊拉克此时正处于战乱,但他不害怕,或者说,是对死亡没有概念。

一心想出人头地,这口气憋着,必须得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家人一个交代。

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白晓保通过了面试。

经过严格的训练后,2012年,25岁的白晓保正式前往伊拉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雇佣兵”。



● 白晓保夜间执勤

当然,这里的“雇佣兵”,并不是电影中呈现的那种战争机器,早已转型为一种合法的战争服务业。士兵与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按照合同办事,有基本的保障,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有国际颁发的安保资质。

出发前,公司把一份400万元的保单拿给白晓保签字,这时他才真正意识到,此去伊拉克凶险万分,也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命竟能值这么多钱。

他把受益人填上了母亲的名字。




在伊拉克,不少中国企业带着维护和平、谋求发展的使命,来伊拉克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援建基础设施,但是,却常常因当地政局动荡而受到一些暴力威胁。

而白晓保的使命,就是维护中方企业的利益和中国同胞的安全。

刚到伊拉克时,白晓保很兴奋。

他看到这里的“雇佣兵”,都戴着墨镜,穿着防弹背心,挂着M4(一种突击步枪),和电影里演的一模一样,特别威风。

他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人生。




然而几天过去,这股燃起的热情,便被浇了一盆冷水。

白晓保发现,并没有人给自己配发枪支,自己的工作,变成了看大门的。




入行后,白晓保才知道,原来境外安保也是分等级的,自己这种不配枪支不出营门的,是最低等级的“农民工”。

白晓保不想拿最低工资混日子,于是,在做了三个月的看门保安后,他申请持枪,开始执行外出任务。



● 白晓保执行任务,右二蒙面者

收入翻了三倍,年薪百万。

但危险系数也在成倍增加。

很多次,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一天晚上,他坐在防空坑外抽烟,突然一声枪响,他被子弹巨大的冲击力掀了个趔趄。

他缩在地上,胸膛传来剧烈的撕痛感,仿佛有一把刀在撬自己的骨头,疼得他喘不上气来。

有战友举枪朝着声响处扫射,周围一片黑暗,他们看不见敌人,也不知道究竟在打谁,直到枪管发烫,扫光了一梭子子弹。

火力掩护下,有战友们匍匐着过来,把白晓保拽进了掩体。

所幸有防弹衣护身,白晓保才保住了一条命。




但白晓保知道,幸运之神不会无限光顾,在越来越多地经历生死之后,他渐渐萌生了退意。

2015年,合同期满后,白晓保从伊拉克回到了祖国。

望着机场外的一片繁华,他感觉自己仿佛从原始社会,重新跨入了人类文明。

他进了一家兰州牛肉拉面馆,点了一碗拉面,刚吃第一口,泪水就止不住地涌了出来。




异国三年,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这个铁血铮铮的汉子从未掉过一滴眼泪。

但这一刻,家国的温暖,让他放下了一切戒备,把人性最柔弱的一面释放出来。

与战乱中的人们相比,活着,本就是一种奢侈。




如今的白晓保创立了自己的安防公司,他给父母买了大房子,让他们免于操劳,安享晚年。


经过战火的洗礼,他已脱胎换骨,再不是曾经那个热衷打架斗殴的混小子,而是一个外表硬朗、举止得体的青年企业家。




曾经熟悉他的人,早已对他刮目相看,按他姑姑的话讲:“保娃,你的思想和见识,已经把我们甩得太远太远。”

当被问起伊拉克的生活对他造成的最大改变,他说:“它让我知道了生命的可贵和脆弱。这么乱的一个世界,很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特别稳定的国家。”

是的,只有望向世界,才知道我们习以为然的和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经历过人间冷暖、生死离别,白晓保将青春奉献给了战场,也铸就了他战狼般的铁血特质。




而今,凭借着多年积累的资源和良好口碑,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人生没有绝路,珍惜生活的安定和生命的美好,不言弃、不放弃,终有一天能拨云见日,奋斗出人生的价值,赢得足够的掌声和尊重。文/牧龙闲人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